签到天数: 41 天 连续签到: 1 天 [LV.5]常住居民I

版主
- 积分
- 3384
- 军饷
- 2142 两
.gif)    .gif) 
|
发表于 2018-4-29 21:58:53
|
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wzfcns 于 2018-4-30 09:04 编辑
先放个失败案例:前506年柏举战役
公元前506年(周敬王十四年)春,晋、齐、鲁 、宋、蔡、卫、陈、郑、许、曹、莒、邾、顿、胡、滕、薛、杞、小邾18国诸侯在召陵(今河南省郾城县东)会盟,共谋伐楚,掀起了晋楚争霸的新高潮。同年农历四月,在晋国支持下,召陵会盟成员国蔡国出兵攻灭楚之附庸沈国。楚国作出回应,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,晋楚冷战变热,新一轮的中原大战爆发。十月,吴国以救援盟友蔡国为名介入战争,快速突入大隧、冥厄、直辕三关,跨越清发江,进逼汉水。
楚国得知边警后迅速展开动员,至此时已经组建了一支野战兵团,以令尹(政府首脑,军队总司令)子常亲自挂帅,与征蔡部队会合后前往汉水布防迎击吴军。两军沿河对峙,楚国左司马(参谋次长)沈尹戍(子常的亲戚,两人均是楚庄王曾孙)提议由自己率领一部分兵力绕道方城袭击吴军后勤基地,焚毁吴军船只断其退路,然后反向推进至大隧、冥厄、直辕三关一线,与子常兵团主力夹攻楚军。子常同意了这个方案。
沈尹戍方案在后世有争议,有观点分析此案沈兵团机动距离逾上千公里,以春秋时代的封建军队而言过于夸张,且大军机动上千公里奔袭,时间或长达一月,吴军不可能不察觉,此案毫无突然性可言。
不论如何,沈尹戍案都未能实现。在沈兵团离开后的某个时间点,吴军放弃原有阵地,从汉水前线向东北方向大别山附近机动。此时沈兵团已经离开,限于当时的通讯条件子常无法联系上沈兵团,同时武城大夫黑提出楚军兵甲耐用度不如吴军,不宜做持久作战,因此子常改变战役决心,率兵团东进追击吴军(一说子常怕沈尹戍抢功,故意未通知其)。两军一直运动至距汉水200公里处的柏举。十一月庚午双方展开会战,子常兵团旋即崩溃,楚大夫史皇被击毙,楚军主帅子常逃走。吴军持续追击至清发江,楚军残部投降,子常兵团覆灭。
沈兵团在前进至息地(今河南息县西南)时得知子常兵团覆灭的消息,遂掉头南下,在雍澨(今湖北京山县境)被吴军包围,激战突围不利,沈尹戍自杀,沈兵团覆灭。自此,楚国的强大机动兵力全军覆没,郢都之前已无可用之兵。

|
|